在《甄嬛传》中,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恐怖的场景:
皇上与皇后正带着后宫众人在祭拜一对红绿人偶,整个画面要多诡异有多诡异,根本不是正常祭拜的神像的样子。
(资料图)
因此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是柳青与柳红。
在人们的印象中,在很多重要节日或者重大场所时,祭拜的应该是某种神像,比如求财、或者求平安。
那么这对怎么看都不严肃的人偶到底是什么呢?
其中又有什么说法呢?
首先,我们先来看看皇上到底为什么要来祭祀。
清朝历史上有个制度,就是喜欢在坤宁宫内举行祭祀活动,祭祀活动的种类也非常繁杂,有过年大祭、春秋祭、四季祭、月祭、日祭。
就连日祭都要分为朝祭与夕祭,顾名思义,就是每天早上与晚上都要进行祭祀,毫不夸张地说,坤宁宫一年365天,天天都有大祭祀。
而这一次皇上与皇后带着众人参加的就是夕祭,大概是在申时举行,换算成现在的时间来说就是下午的3点~5点间。
祭拜的对象就是这一对红绿人偶,奇怪的是,一般人们祭祀的对象不管是哪种神,都应该有个正式的神像,再不济也要是泥巴垒筑的雕像。
可是仔细观察这对人偶,不但外形粗糙草率,外表是绸布制作的,眉眼都是用笔画上去的,头发耳朵的制作更是随意,外面穿上宽大的袍子。
然而看样式压根不是大清的服饰,并且配色更是诡异,一红一绿,很难不让人代入恐怖的氛围中。
在祭拜的过程中,皇帝与皇后在最前面,分别拿着三炷香跪在地上,紧闭双目祈祷,身后的众人全都匍匐在地,显然对这一对红绿人偶非常恭敬。
祭拜完以后,皇上与皇后转身对身后的众人开了一个“班会”,能看到在祭拜的人中,全都是后宫嫔妃、公主与阿哥们。
皇上不但与六阿哥亲近了一番,还教训后宫众人们,让他们安分守己,不要给后宫惹麻烦,让熹贵妃操劳。
说罢还顺便说起了宫中要缩减开支,皇上又开口说放出去一批下人。
不难看出,这场祭祀的氛围其实并不是那么严肃,并且还有些话家常的意思,毕竟是日祭,每天都要进行的祭拜,的确不需要太过严肃。
虽然人们都知道大清的规矩严苛繁琐,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祭祀与礼仪,那么夕祭中,祭拜这对诡异的红绿人偶到底有什么说法呢?
皇宫中的坤宁宫到底有多“怪”?这对渗人的红绿人偶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?
皇上与皇后领着众人祭拜的地方就在坤宁宫,红绿人偶就放置在坤宁宫北炕的连靠黑漆座上。
那么坤宁宫不应该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吗?为什么后宫众人会每天在这这里祭祀呢?
坤宁宫就处在故宫内廷的中路上,所以又被称为“中宫”,人们常说的中宫皇后就是这样来的。
明朝的时候坤宁宫的确是皇后居住的地方,但是到了清朝以后,坤宁宫就改成了一个专门祭祀的场所。
整个坤宁宫的布置都是满文化的风格,汉文化的房间布置讲究居中、对称,这里皇帝的宝座不是居中的,而是在一侧坐南朝北。
西间就是专门存放神像、祭祀用品的地方,里面还布置了灶台,专门用来煮祚肉或者做蒸糕,都是祭祀要用的食物。
南侧摆放的盛放净水用的大缸,屋里还拉了奇怪的绳索,这个绳索一般是在春秋祭的时候才会使用,都是用来祈福、求子用的。
总之整个坤宁宫中的布置全是为了祭祀用,根本没法住人,不过除了祭祀之外,还有另外一个用途。
那就是用于皇帝与皇后大婚的新房,并且只有年少的皇帝才有这个待遇。
曾经康熙帝、同治帝、光绪帝都曾经在坤宁宫举办了大婚,并且末代皇帝溥仪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婚礼。
雍正年间的时候,他直接下令搬离了坤宁宫,只将这里当成是一个祭祀的主要场所。
可以想见,坤宁宫这么重要辉煌的宫殿,竟然不惜被皇帝专门用来祭祀,大清时期对于祭祀这种事是看的非常重的。
而他们这次祭拜的这对红绿人偶,其实非常有来头。
他们有一个奇怪的名字,叫做喀屯诺延,是坤宁宫夕祭中的蒙古神,为清宫萨满祭祀供奉的二神偶。
材料就是绸布制作的,有头有脸、有四肢,形状矮而且胖,而这对人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原型的。
传说曾经爱新觉罗氏的祖先一出生就被遗弃了,所幸偶然间被一对民间的蒙古夫妇收养,这才得以存活下来。
后来这对夫妻对爱新觉罗的祖先如亲子,不仅抚养他成人,而且还教会他众多的知识。
就是因为这对夫妇,爱新觉罗这个氏族才得以延续下来,氏族的子孙为了报答夫妇的恩情,就将他们的模样塑成了雕像,时时对他们祭拜供奉。
大清入关以后,这个习俗也得以保存了下来,并且正式在宫廷之中扎根,形成了大清一个特色的传统。
整个大清一直都礼重蒙古,其实也出于这部分的原因,不过关于红绿人偶的由来只是一个传说。
根据相关资料记载,这对人偶极有可能是蒙古后妃带来的,蒙古有个习俗,女子如果出嫁到外氏族的话,会将自己娘家供奉的神像带到婆家,此后继续祭拜。
这个说法比较有信服力度,总之这对人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诡异,只是一个普通的祭祀习俗而已。
《甄嬛传》中,大胖橘与宜修祭拜的红绿人偶,竟然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?
红绿人偶在剧中不止一次出现了,除了后宫众人祭拜的那一次,还有一次是皇后与华妃在坤宁宫中祭拜。
虽然我们根据现存的资料能清晰的知道,这对人偶的来历与传说,不过当时整个后宫在祭拜的时候,其实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祭拜的是谁,包括皇帝在内。
而这竟然是事实!
清宫的规矩非常多,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年祭、月祭等,皇上每天还要听训、朝拜等等,东西繁多,信奉繁杂。
就连皇帝自己也说不清这对红绿人偶究竟有什么来头,为什么祭拜,所求的到底是什么,总之这是先帝传下来的习俗,照做就是了。
更离谱的是,这对蒙古神的来历是在乾隆年间才搞清楚的,当时朝中有位负责编撰的大学士找出了答案,应该是某位蒙古后妃带进宫廷中的习俗。
喀屯诺延原本就是蒙古姑娘的守护神,后来有姑娘嫁进了宫廷中,就将喀屯诺延也带了进来。
乾隆也曾在坤宁宫祭拜过红绿人偶,这种祭拜需要准备很多祚肉,不加任何佐料,又肥又油腻。
每次祭拜完以后,乾隆就会把祚肉赏赐给大臣们,这种肉常人怎么可能吃得下,然而不吃就是抗旨不遵,所以一度让大臣苦不堪言。
总之不管这对红绿人偶能保什么,只要后宫中人有“孝”就对了,大清出了不少的孝子,这本身就跟宫中的感恩文化、孝文化脱不开干系。
看来在古代别说是皇帝,就连妃子也不好当,天天不是请安就是祭祀,祭祀完还要战战兢兢地听皇帝的训导。
这样一天下来还真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,光是跪在地上都把膝盖给跪肿了,如果你是皇帝的嫔妃,你觉得日子这样的日子过的悠闲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
关键词: 究竟是什么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