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8日,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,《安徽省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正式印发,旨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不断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,推动农田“优质、集中、连片”,实现农田增量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2023-2025年,每年新增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面积500万亩以上,到2025年,累计改造面积由146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。
每年新增改造面积500万亩以上
(相关资料图)
根据目标任务,2023-2025年,每年新增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面积500万亩以上,到2025年,累计改造面积由146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,其中: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土地整治、旱改水等项目带动,改造1000万亩;结合“大托管”服务、主体引领等政策推动,改造540万亩。增加有效耕种面积3%-10%左右。
同时,安徽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村、整乡(镇)乃至整县推进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试点,到2025年底,在全省建成一批整村、整乡(镇)、整县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示范典型。
全省主要推广四种模式
根据安徽省各地探索的实践经验,主要推广四种模式:项目结合型、政策引导型、主体引领型、农民互换型。
项目结合型,旨在把“小田变大田”作为高标准农田、土地整治、旱改水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,一体规划设计、一体推进实施,实现自然地块“小并大”。政策引导型,旨在示范推广“大托管”服务经验,鼓励各地制定激励政策,推进土地集中流转,适度规模经营,实现“小田变大田”。
主体引领型,旨在组织引领种植大户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结合承包经营地块条件,推动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造。农民互换型,旨在引导农户在自愿互信的基础上,采取互换并地方式,推动“一户多块田”向“一户一块田”转变。
“小田变大田”建设标准予以明确
在建设内容和标准上,《方案》明确,按照“田土水路林电技管”建设内容,合理规划沟、渠、路、坎等,提高田块归并程度。单个田块面积:淮北平原区宜为15-450亩、沿江平原区宜为8-225亩、江淮丘陵及皖西皖南山区梯田旱地宜为3-15亩、水田格田宜为2-8亩。改造范围内,实现田块数量减少60%以上,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%以上。改造提升田间灌排设施,实现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%以上,农田排水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,确保旱涝保收。田间道路通达率,丘陵山区不低于90%、平原地区达到100%。
聚焦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井无电、有水无渠、沟渠堵塞、设施不好用、有水用不上、涝水排不出等农田水利“最后一米”问题,全面开展田间地头农田水利问题排查和整改。到2025年,新建塘坝0.9万口、机井1.5万眼、排灌站0.2万座、灌排沟渠1.3万公里、配套渠系建筑物5万个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