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非遗里的中国》走进福建
4月22日,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《非遗里的中国》(福建篇)在央视综合频道(CCTV-1) 20:00档播出,为全国人民开启了精彩的福建非遗之旅,节目播出期间收视率破“1”。
(资料图片)
福建是非遗大省,非遗资源丰富,共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(名册),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。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、福建省艺术馆(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组织全省30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,160余名非遗传承人和创新者参与了《非遗里的中国》(福建篇)的拍摄。
寿山石雕
寿山石雕选用的石材为产于福州晋安区北峰群山中的寿山石,分为田坑石、水坑石、山坑石三大类。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,精湛圆熟,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,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雕刻工艺的艺术精华。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、印钮雕、薄意雕、镂空雕、浅浮雕、高浮雕、镶嵌雕、链雕、篆刻和微雕等。
软木画
软木画发源于福州北郊西园村。20世纪初,西园村木雕艺人吴启棋先生等人,利用产于美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等国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为原料,结合我国传统雕刻技艺首创了“软木画”。
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及其创新项目
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以天然大漆为原料,用大漆、草木灰、夏布等制作胎体,并通过多种髹饰技法进行装饰。脱胎漆器以体轻、面光、造型复杂而闻名于世。2016年开始,福建省尝试将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与农民画结合,推出“农民漆画创新工程”,学员覆盖全国26个农民画画乡,农民漆画作品走出国门进行巡展。2018年福建省将此创新模式推广到西藏地区,与唐卡艺术相结合,又推出“唐卡漆画”这一全新的艺术形态。并成功申请知识产权发明专利“一种唐卡漆画温感变色制作工艺及温感变色的唐卡漆画”。
惠安石雕(影雕)
惠安石雕(影雕)是惠安石雕的典型代表,也是闽南传统民间工艺的优秀代表,其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影雕是用特制的合金钢钎,在青斗石或黑胆石上,或轻或重或疏或密地凿出数亿个点,犹如“滴水穿石”般,在石头上“绣”出万千世界。
闽南童谣、惠安女服饰、蟳埔女习俗
闽南童谣流行于闽南、台湾和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聚居地,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,大多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、心理特点,用闽南方言的韵语和平仄节奏进行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、补充而成的,闽南童谣的内容,对儿童具有启智和教育作用。
惠安女服饰包括上衣、裤、饰物以及发型、首饰和穿戴习俗。上衣已由大衭衫、接袖衫逐渐演变为缀做衫、节约衫。裤有大折裤、黑丝绸裤、黑布裤、蓝布裤等。饰物包括百褶边裙、贴背和褡裢、腰巾、袖套、腰带及小竹篾篮等。
蟳埔女生于海、长于水,天天与水打交道,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,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的“妈祖巡香”祭祀仪式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活动,保留较为完整。蟳埔女的服装突出实用性,为便于劳动,其服装简朴宽松。上衣为粗布斜襟、宽袖、右衽,俗称“大裾衫”,颜色以青色和浅蓝色为主,适合渔民劳动需要。
印泥制作技艺
(漳州八宝印泥制作技艺)
漳州八宝印泥由麝香、珍珠、玛瑙、珊瑚、金箔、梅片、琥珀、朱砂等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,主要是朱砂印泥,其次是朱镖印泥,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的,具有明、爽、润、洁、易干、不落、不泞、不粘、不冻等优点。
灯彩(泉州花灯)
灯彩(泉州花灯)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类:彩扎灯、刻纸灯、针刺无骨灯。它集绘画、书法、刀刻、糊裱、彩扎于一身,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纷繁夺目的色彩,加之五彩斑斓的灯光,构成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。
木偶戏(晋江布袋木偶)
木偶戏(晋江布袋木偶)属南派布袋戏,以泉腔(南曲)演唱戏文,并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,剧目方面大量吸收提线傀儡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,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,吸收梨园戏和南音的部分曲牌。
龙舞(大田板灯龙)
龙舞(大田板灯龙)俗称“迎龙”,分布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地区,起源于唐代天祐元年(904年)。据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范氏族谱记载,中丞御史范元超于天祐元年辞官,携眷定居玉田村。唐哀帝感其功于朝廷,特赐龙灯嘉奖。由龙灯巡游演变而来。由龙珠、龙首、龙身、龙尾组成,均用竹木、灯板、龙纸制作,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,制作工艺复杂,装饰精致,综合了书法、绘画、剪纸、刻花、雕刻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。
明溪微雕技艺
明溪微雕技艺是一种以刀代笔、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艺术形式,保留了古法制作工艺流程,在极小的寿山石、贵金属、竹木块、米粒、桃核、牙骨毛发等天然材料上进行意念雕刻,创作时全凭感觉运刀、下力。明溪微雕技艺为家族传承,从清道光年间延续至今有近200年历史。
木雕(莆田木雕)
木雕(莆田木雕)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,素以“精微透雕”著称。唐初,寺庙的建筑装饰、佛像等已有雕刻工艺雏形;宋末元初,莆仙所雕刻的人物、花卉等题材的围屏、栏杆、木雕古玩、乐器、家具等,已经相当精妙生动;明代,莆田开始擅长圆雕佛像、平雕建筑装饰等。
莆仙戏
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种之一,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、仙游地区,在闽中、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。仙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体,有音乐曲牌一千多支,锣鼓经三百多种。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。
灯舞(莆田九鲤灯舞)
灯舞(莆田九鲤灯舞)源于唐,盛于明清,已有千余年历史。流传于莆田市黄石镇一带,是元宵灯节中一种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动,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寓意吉祥的节日舞蹈。九鲤灯舞是以九种精致的鱼灯为道具而得名。所谓九鲤,并非九条鲤鱼,而是一蛟八鱼九种水族,九鱼之中,以蛟为首,象征吉祥,表现“鲤鱼跳龙门”的民间传说。
湄洲女头饰服饰
湄洲女头饰服饰发源于宋代,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,传说是妈祖女神生前设计,具有极强的海洋文化特征,包含着民众敬奉之心与祈祷之愿,上千年来“妈祖髻” 和“妈祖服”构成了湄洲女头饰服饰,有顺口溜为“帆船头、大海衫,红黑裤子寄平安。”
中幡(建瓯挑幡)
中幡(建瓯挑幡)始于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大军横渡海峡驱荷复台,战后凯旋而归的建瓯将士将带回的战旗高挂竹竿上,竞相擎持,以示纪念,久而久之,逐渐演化成“挑幡”活动,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。
仁寿灌蛋制作技艺(顺昌)
仁寿灌蛋形态奇特,制作技艺高超,它是包心蛋,馅包在蛋内,蛋却完好无损,蛋白熟透如花朵晶莹,蛋黄呈红嵌绿,所见之人无不称奇。外形美观,像一个椭圆形的“白羊脂玉佩”美不胜收。味道鲜美可口,耐人寻味,有蛋之嫩滑、肉之香甜、香菇之香醇、又有鲜笋之脆感。
雕版印刷技艺
雕版印刷技艺凝聚着制墨术、雕刻术、摹拓术等几种优秀传统工艺,是我国雕版印刷技艺的杰出代表。连城县四堡乡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。
永定客家土楼营造技艺
永定客家土楼形式各异,从外观造型上分主要有三类:五凤楼、方楼和圆楼,还有其他多种变异形式,如五角楼、半月楼、万字楼等等。土楼建筑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,融安全防卫、生产生活需要、聚居和崇文重教意识于一体。
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
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采用榫接、艌缝等核心技艺,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,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。水密隔舱技艺大大提高了远航的安全性,即使船体受到撞击,部分船舱进水,也不致使全船进水沉没。
白茶制作技艺(福鼎白茶制作技艺)
白茶制作技艺(福鼎白茶制作技艺)采摘要求为一芽一叶或二叶、一芽二叶或三叶,芽叶成朵,大小均匀,轻采轻放。传统的白茶是用笼炭烘干的。制茶者需要根据茶叶萎蔫程度不同,来确定烘烤的温度和次数,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非常细心和耐心地操作。
宁德霍童线狮
宁德霍童线狮依附传统民俗节庆“二月二灯会”。线狮由竹、木、藤等多种材料制作,铺以丝绸布等装饰,体形较大,由数条较粗的绳索系在狮子身体各处,另一头穿过狮棚(表演台);舞狮者由十余人组成,按照不同的节奏、频率和情节需要拉动不同绳索控制狮子,表演出狮子的各种动作和神态,及各种不同的生活习性。
来源: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、
福建省艺术馆(省非遗保护中心)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