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媛参加2022年河南省青年网络评论大赛评选结果发布仪式,讲述红旗渠精神传承故事。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昭 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扫码看视频
编者按
一条红旗渠,一座纪念碑,太行山因此更加挺拔苍翠……奔流半个多世纪的“人工天河”,汇聚成“红旗渠精神”,流淌在中原儿女的血脉中。创造人间奇迹的红旗渠,至今还流传着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们不怕吃苦、迎难而上的动人故事。时逢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、五四青年节,河南日报社联合共青团河南省委共同推出“问渠那得清如许”系列报道。让我们走进红旗渠精神传承人,听青年一代讲述红旗渠故事。
□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朱丽文 王怡潇
劈开太行山,漳河穿山来。
4月24日晚间,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间宿舍里,青年教师李媛正认真备课——将前段时间实地拜访修渠老人的故事整理进课堂讲稿。
李媛是土生土长的林州人,她的太爷爷李贵曾任林县县长、红旗渠后勤指挥长。从小到大,她听家人讲述了不少太爷爷和红旗渠的故事。毕业后,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,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当一名教师,立志要把红旗渠故事讲给更多的人。在她心中,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、一件件具体的事构成的。
“红色精神”悄然长大——
如果发现学员不感兴趣,我会立马切换方案
正式入职当教师之前,李媛对这个职业充满期待: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师道芳香千古。
可是真的入职后,她颇受挫败:“本以为当老师只要充分备好课,在课堂上认真讲给学员听就行了。可是,真正到了课堂上,从学员的眼神里我能明显感觉到,他们对我讲的内容不感兴趣。”
有朋友跟李媛说:“没关系,老师不能让每一个学员都满意啊,你习惯就好了。”可从小就受红旗渠精神影响深刻的李媛不想“就这么算了”:“咱红旗渠的孩子,要做就做到最好。”
怎样才能生动地讲好红旗渠故事?思虑再三,有点“社恐”的李媛决定走出去,走到“写”这个故事的人身边去。
第一次出去拜访,李媛选择了任羊成,一名林州人眼中的“修渠英雄”。在整个修渠过程中,他受过四次重伤,折过两次腿,还有两次差点丢了性命。当时工地上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:“除险英雄任羊成,阎王殿里报过名。”
李媛问任羊成:“爷爷,您当时害怕吗?”任羊成眼神坚定地说:“不害怕,怕啥,咱林州人就是这样,既然选择了修渠,就要全力以赴,一干到底。”
李媛被任羊成的眼神触动了:“听别人转述故事,跟到现场听当事人自己讲故事,感觉完全不一样。任羊成的眼神一直到现在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,那是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的眼神。”
实地拜访修渠老人,已经成为李媛每次备课前的“必修课”。一次次的拜访,不仅让李媛的课堂变得真实而生动,也让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力量。
一次,李媛前往林州市石板岩镇拜访一位修渠老人。老人所在的村子是不缺水的,红旗渠就算修建好,对老人的影响也不大。李媛很好奇他为什么要参与修渠,老人轻声说:“因为山那边的人吃不到水。”
李媛的眼睛湿润了:“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。”
现在的李媛已经告别“社恐”,成了红旗渠干部学院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。“现在我的‘故事’可多着呢,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准备多个‘教案’,如果发现学员兴趣不足,我会随时调整讲课方案。”李媛信心满满地说。
来听课的学员也会经常与李媛互动:“老师,我觉得你讲的故事特别有真实感。”
“红色大树”枝繁叶茂——
我想和大家一起修建一条属于自己的“红旗渠”
如今,工作三年的李媛已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名学员授过课:“学员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,如果放到现在,林县人还能修成红旗渠吗?”
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,李媛第一反应是:肯定可以!“以前条件那么艰苦都能修成,现在有了盾构机之类的大型机器,修渠肯定不在话下。”
被问多次后,李媛渐渐悟出大家其实想问的是——新时代的我们,生活条件变好了,还能像修渠前辈一样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修建出新时代的红旗渠吗?
李媛认为,“吃苦”在青年一代的心里,似乎不再占据主要位置。但是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,前辈们通过艰苦奋斗为青年一代赢得安逸的成长环境,青年同样需要通过艰苦奋斗为未来赢得机遇与希望。
提及未来如何为青年一代讲好红旗渠故事、传承红旗渠精神,李媛说:“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条自己专属的‘渠’,也许不同时代‘渠’的呈现形式不同,但青年人克服困难所需的精神状态应当是一致的。以后的课堂上,我会通过讲述更加生动的红旗渠故事,和大家一起修建一条属于自己的‘红旗渠’。”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